文化艺术的创作与消费,从来不曾如今天这样繁荣兴盛;文化艺术的与争鸣,也从来不曾如今天这样的纷杂热闹。文艺的全民评论时代已来临。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手段的日新月异,每个人都拥有并正在行使的,黄钟大吕的堂皇之声与瓦缶击节的草根妙语交织交互、交锋交融,众说纷纭、权威消解,文艺评论开始接近活泼活跃的本真。但在众声喧哗中,不免着过多情绪和利益左右的发声,而冷静的、严肃的、的、专业的、的观点越发变得稀缺不显。今天,本报正式推出“文艺评论”专刊,就是想为这样的真知灼见提供交流与交锋、对话与对撞的平台。我们不太在乎谁来说或者怎么说,只在乎是否说的严谨严肃;我们也不太在乎为谁说或者说什么,只在乎是否说的在情在理。评论的对象囊括您所能想到的所有艺术门类,文学、影视、话剧、戏曲、音乐、展览、演出……举凡与愉悦相关的文化生活均在观照之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TVB开始大规模拍摄金庸剧,周润发演过令狐冲,刘德华演过杨过,梁朝伟演过韦小宝。1985年,以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为龙头,武侠剧大规模流行于内地。当时,是令内地人神往的灯红酒绿之地,的武侠功夫片是令内地人翘舌不下的神奇影像。内地观众虽已经过《霍元甲》和《武松》的洗礼,但还是被精深的金庸和狂放不羁的古龙所吸引。从省台到市县台到工厂里的闭电视,靖哥哥和俏黄蓉的爱情,韦小宝和康熙帝的故事,小鱼儿和花无缺的恩怨,四处都在上演。金庸小说和武侠剧,成为了时代的印记,也成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十多年后,TVB再次成建制翻拍金庸剧。这一次在内地大火的有三部剧:古天乐和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以及陈小春主演的《鹿鼎记》。“神雕”主打一个“情”字,“天龙”主打一个“义”字,而韦爵爷主打的当然是一个“混”字。投资仍然不高,制作仍然简陋,武打也失去了最初的魔力,但这一轮金庸剧赶上了最好的档期。说起来,金庸小说虽然80年代就畅销于内地,但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全集直到1994年才由三联书店推出。这套精美图书热销的同时,金庸的文学地位也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在金庸流传最广、声名最盛之时,上述三剧从1996年演到1999年,不可能不创造收视奇迹。
金庸剧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实际上是连着的。在黄日华和陈小春制造的热浪未退时,大胡子制片人张纪中启动了内地版《笑傲江湖》,并一连制作了7部金庸剧。内地版跟港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有了充足的预算和真实的山水。公允地说,由黄健中导演,李亚鹏和许晴主演的《笑傲江湖》,从制作和气象来说是武侠剧的一次飞跃,然而他们遇到了怀旧的观众和的网络评判语境。他们既已接受了港版的嬉闹、煽情和草根叙事,便不会再接受导演的严肃、内敛和历史叙事;他们需要出离于现实世界的江湖范儿和武侠味儿,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现实延伸和寓言。雪上加霜的是,新世纪以来网络勃兴,网民全员为剧评人,他们最烦讲道理,而热衷于细节挑刺和趣味解构。于是,《笑傲江湖》成了“瞎熬糨糊”,《射雕英雄传》成了“弱智青年成长记”。直到《天龙八部》上演,张纪中才开始得到观众认可。然而,口碑登顶之时,也是关注滑落之日。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大胡子版金庸剧逐渐远离焦点,武侠剧这一类型也彻底边缘化。
金庸剧三次极盛于内地,跟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人们开始接受和拥抱通俗文化,把武侠追成了全民热点。说到底,“童话”仍然是童话,不可能长久吸引成年人,其武力、小儿女情愫和偶像色彩终归更合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于正工作室和华策影视又开始连篇累牍翻拍金庸,瞄准的正是低幼观众。于正版完全不考虑金庸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一律改成“玛丽苏”式的言情故事,配以华美的服饰和艳丽的色彩。华策版走的是性价比线,阵容上一个大咖带一群新人,制作上能俭省决不铺张,只要能借重金庸的威名,卖得一个中档的价钱便是胜利。目前正在播映的钟汉良版《天龙八部》,正是华策“武侠新世界”投下的第一子。
《天龙八部》珠玉在前。1999年春节期间,全国有18家省级卫视在不同进度地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义薄云天的萧峰成为炙手可热的偶像。后果是严重的,这部剧促使管理部门下决心出台了“港剧不上黄金档”的明令。2004年春节期间,内地版《天龙八部》,“萧峰”又一次成为最大的赢家,胡军跻身一线红星。网络实现反转,张纪中第一次享受了网民的礼遇,从此不再网络为“厕所”。正在的新版《天龙八部》没了前辈的好命,开局便因造型古怪和剧情奇葩而被定性为“天雷八部”,收视率也一走低。
平心而论,这一版《天龙八部》亮点不多,硬伤不少。叙事上,将原作中的几个重要悬念(马夫人是乔峰,慕容复是野心家加)拆除,一律改成平铺直叙,失去斗折蛇行、三翻四抖的叙事魅力。制作上,特效粗糙,造型雷人,场面和置景处处透着寒酸。选角上,“北方粗豪汉子”乔峰选了个英俊小生,衣服穿得再破他也不像;世家子弟段誉找了个韩国人,口型永远对不上;“神仙姐姐”是个姿色平平的女子,化妆更是帮了倒忙……
这是一个空前的场:优点不易,缺点容易放大。原作的美誉度越高,翻拍者的风险就越大。某种程度上说,新版《天龙八部》已然走进这个雷区。也许,低姿态是唯一能降低期待和赢得的途径,然而导演赖水清的回应是“谁不喜欢谁就OUT了”,这就更加激起了者的热情。能他们的只有收视率了,可这要等到同期的《》下档,它以三集连播的姿态回归黄金档,或许还能以数据来抵挡恶评。
原先的电视剧,一半作品写实,一半作品架空,现在整体上已是“架空的艺术”,武侠剧那点儿特色泯然众人。原先的武侠剧是全民宠儿,不惜重金打造,现在基本上成了粉丝游戏,只能小本经营。金庸剧春去春又回,三版《天龙八部》了这种沧桑之变。文/本报记者李星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