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专业测谎,成长为业内有名的“读心神探”,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打破国内空白领域,建立起首个“大测谎”机制,又要付出多少努力?
“这背后是太多的困难和艰辛。”回顾自己走过的,青岛市支队五大队一中队队长林燕不免感慨。但也正是这一个个困难,让她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在一次次“打怪升级”中,她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2010年,林燕从事疑难案件测谎工作8年。“以前主要依靠测谎仪,没有其他的有效手段。”而对于使用测谎仪器得到的结论,林燕总觉得不够理想。
“使用测谎仪的前提条件有很多,需要被测试者心情平稳,身体不能有疼痛感等等。只要有一项条件不符合,就无法进行测谎。”林燕说,“而且测谎到底是对人的研究,但人的感情太复杂了,机器是永远无法完全捕捉到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微反应”这一概念。“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后作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真实反应。”林燕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这种微反应是无法伪装的,非常适合用在我们的测谎工作上。”
但当时在国内,研究“微反应”的人几乎没有,这一概念也未曾应用于实践中。“有些经验丰富的会在询问时观察一下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但这些都没有被归纳到一个正规的体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研究外国文献,再从实践中去总结积累。”林燕说。
为此,林燕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组成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反应”实验室。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林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案子。
“案件中,尸体了,侦查员怀疑是杨某(化名)做的案,但没有,他也不会承认,就找到我对他进行测谎。”林燕回忆说。但测谎的结果并不满意,林燕决定试试她的“微反应”测试。
林燕与嫌疑人杨某相对而坐,不停地向杨某抛出问题,并仔细观察他的微反应。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杨某对于几个问题的“微反应”了他。林燕立即向侦查员说明了这一情况,第二天,杨某果然交代了犯罪经过,的尸体也找到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微反应测试,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也坚定了我要把这一理论学透、弄懂、应用于实践的决心。”林燕说。
在那之后,林燕在每次测谎工作中都使用了“微反应”测试法,通过一次次实践,林燕不断地修改问题和提问方式,她的“微反应”测试体系也得到完善。
林燕和她的团队还设计制作了眼动自动追踪探头,以及眼动、瞳孔自动采集分析等诸多应用软件,创建出国内首个真正的“大测谎”,即传统测谎仪与“微反应”测试并举的测谎工作机制。
面对嫌疑人的挑衅和杀气,林燕顶住压力,嫌疑人的眼睛,对视长达十几秒钟。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林燕最终在心理上赢得了主动,也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从警十几年来,林燕遇到的远不止这一次。“找我测试的案件,通常都是常规侦查和技术手段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案件,测试结果直接影响侦察方向,甚至决与非罪的判定。每一次测试都是一次心理的,每一次测试都面临着无法预知的挑战。”林燕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也有人问过林燕,难道你不害怕吗?林燕给出的回答是:“自从我干了测谎(工作)以后,就什么都不怕了。”
其实,除了,林燕所从事的测谎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极高。为了测试结果,通常每次测试需要四五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林燕全神贯注、高度紧张,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常常使她身心疲惫。
最严重的一次,当时林燕怀有8个月的身孕,在一次的测谎工作体出现状况,导致孩子早产,林燕的身体也受到极大损伤。“看着躺在保温箱里、头上插着针管嗷嗷大哭的儿子,我的心里不已。”林燕回忆说。但工作不能停,“为了人和家属的,为了战友们的付出,为了公平的,我无法。”
从警15年来,由林燕主测的案件数量达到526起,测试1100余人次,发挥直接作用破案的216起。当记者问到有没有遇到过非常困难的案件时,林燕笑着说:“最难的永远是下一个案子。”
正因为如此,林燕从未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次测试之后,她都会仔细将问题归类,并总结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次测试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林燕也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为传授自己总结出来的“微反应”测谎知识。“微反应学起来快,比较好上手,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应用也很广泛。”林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微反应”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我国疑难案件侦破作出贡献。
凭借在工作中出色的表现,林燕被聘为全国心理测试特长专家,并成为该领域7名全国专家中唯一的女性。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