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近日,不少网友看到这样的书名,忍不住发微博吐槽。这些伤感莫名、匪夷所思的词句并非哪本网络言情小说的书名,恰恰相反,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胡适、沈从文、鲁迅。更令人的是,这些书并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打着名人旗号的伪作,而是货真价实的名家精品文集。好端端的胡适文集,为何要起“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这么个书名?让经典作品走进当下年轻人,需要如此包装吗?
这套名为《那些过心上的经典: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套装共9册)》的图书,早在2013年由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某电商网站上,这套书仍然可以购买,参与评价的读者近2万人次,99%的人打出了好评。在豆瓣上,这套丛书的评分也不低,如胡适的《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有7.6分,沈从文的《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为8.0分,评分最高的是梁实秋的《陌上谁人依旧,流年》8.4分。
书名如此“雷人”,为何还能有不错的销量和口碑?看评价,网友打分的依据主要是内容。《陌上谁人依旧,流年》的简介中指出,该书精选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精美文章,但也有不少人指出,读这本书,不如直接读原著《雅舍小品》,“这书名太过脂粉,不合梁老之大师风范。”该系列下的其他书籍同样如此,尽管内容的确为民国大师经典散文,但书名统统另起炉灶,画风矫揉造作,有人形容它是“满满的晋江文学城民国小言的味儿”“策划人是在QQ空间长大的吗?”
“鲁迅是务实派,向来不喜欢堆积这些空洞华丽无用的辞藻……翻开书才知道书名是后人附会。”在《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下面,网友“嘀咕个没完”评价。很多读者担心,鲁迅、胡适看到这样的书名,会从坟里气得跳出来,而且,不知道的读者难免误以为这些句子出自他们的经典语录,导致以讹传讹。不过,也有人被书名吸引进来,甚至有读者看书名误以为是小说,买回家才发觉内容全然不是一回事。
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以求重新畅销并非特例。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和《哇哦!这些姑娘好有才》也是一套看名字你绝对猜不到内容的书系。尽管标题接当下网络口语之地气,但前者内容实际为丰子恺、汪曾祺、鲁迅、老舍等民国男性名黄菊秘书家的散文合集,后者内容为林徽因、张爱玲、萧红、冰心等民国才女的散文合集。该书简介打出“最轻松愉悦的经典重读,遇见最值得一读的文字”,配上精美插图,也颇受读者好评。尽管不得不说,《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的作者的确都是民国“有趣的老头”,然而,起这样的书名算不算“标题党”?如果把书名换成《民国男性作家散文合集》,还会不会有读者有兴趣购买和阅读?
靠名字在读者面前“争宠”,也是诗词类书籍中的常见现象。《杜诗详注》《李清照集笺注》等名字也许只有专业人士会感兴趣,在普及类的诗词选本中,取名都极尽风雅之。网店里,像是《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一剪宋朝的时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等都是同类书籍中销量靠前的。文艺兮兮的书名配上清丽动人的封面画,不用读,就已经是案头绝佳的“摆拍”装饰。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书籍有多少学术含量,能否真正起到传统文化普及作用,仍然令人怀疑。
“你曾经被哪些书名骗了?”在知乎上,类似问题引来不少网友诉苦吐槽,有不少人冲着有韵味或者有趣的书名“冲动购物”,也有人后悔因为书名太“普通”而错过了真正有价值的书。
不论是模拟网络小言风,还是来自QQ空间体,给经典作品换上这样的标题,无疑是为了迎合时下阅读喜好的包装方式。只不过,这种包装并不高明,也没有拍到策划者臆测的“文艺小清新”读者们的马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青春版《红楼梦》事件。这套号称“《红楼梦》225年出版史上的最优质版本”的书籍拥有粉色封面、便携皮套、小开本、轻型纸,还有乐队演唱的主题曲、阅读陪伴APP,以及“可以一起拍照”的功效。如此用尽青春时尚元素、煞费苦心的全方位包装,只为讨好年轻读者。然而,这部在质量上并无提升,反而在包装上用力过猛的作品,一经面世就遭到专家和读者的质疑,还引来网友在豆瓣上的“一星运动”。
正如著名作家张炜所说,“雅的东西要赢得读者,需要经历时间缓慢的和专家的不断诠释。即便它们成为经典后吸引很多人去读,但并不意味阅读门槛降低了。比如,要读懂鲁迅还是困难的,《红楼梦》还是在雅赏的范围内。”《红楼梦》不会因为青春版的包装而流行,大师散文集也并不会因为取了《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这样的名字而赢得更多年轻读者。何况,读者有自己选择书的,在书名上故意,靠“标题党”来博眼球,纵然骗进来几个新鲜读者,却让更多真正想要读这本书的人找不到选择方向。
赵丽蓉、巩汉林在1995年春晚上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装》至今看来仍有现实意义。为了拍摄制作评戏MTV,并向海外发行,巩汉林给赵丽蓉进行各种时尚、流行包装,甚至取了新艺名“玛丽姬丝”。然而,这样的包装却让赵丽蓉各种难受,无法表演原本的评剧艺术,“玛丽姬丝”也成了“麻辣鸡丝”。面对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何须“如此包装”?这样的包装并不会让经典进入流行,只会让经典变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