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互换一家亲
1992年国庆前夕,“小平同志在深圳”巨型画像再次竖立在红岭口,并且以新的面貌和风采展示在人们眼前。中国的进行一番报道之外,当然又少不了的大加报道,甚至加以炒作。一年又一年,红岭口的巨型画像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又被众多的报道和渲染,已经举世闻名,吸引着无数的者和游客。
1992年,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中史,都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历史作出了正确的决择,又写下新的辉煌。
这一年,南巡发表重要谈话,有如春雷般响彻中华大地,使神州重振生气;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根据南方谈话,把扩大,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执政党的决议,使中国航船不再左右大摇摆,而是乘风破浪快速前进。
这一年,随着和煦春风从南向北强劲吹拂,阳光也神州大地。对南巡谈话的宣传报道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深圳的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得到的赞扬也越来越多。5月,当《深圳特区报》创刊10周年前夕,总、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给《深圳特区报》题词祝贺。在5月20日的题词更把《深圳特区报》誉为“的窗口”。因此,也让深圳的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在宣传的思想理论,为擂鼓吹号的干劲越来越足,胆子越来越大。
1992年7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开始与《日报》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一部大型影视纪录片《历史的抉择》,准备作为“给党的十四大的献礼片”。
《历史的抉择》属于大型的影视纪录片,既是电影,又是电视;以真实的历史镜头为主,又不同于新闻纪录片,而是用互相贯通的简洁的记述和理论,使影视片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说,这也是电影、电视创作和制作艺术上的一个创新。
《历史的抉择》主题思想,是通过全方位展示深圳特区过去十三年来的风雨历程、成功经验和对全国的重要推动作用,着力阐述和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进行决定的正确性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证明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的正确性,尤其是一九九二年春天再次视察深圳特区重要谈话的伟大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国策),是历史性的正确抉择,对此决不能。
《历史的抉择》制作班子是,刘奇光担任制片,吴松营、吴均策划,张胜友撰稿,周东元、杨新、由力编导,张长海、张建华、杨广慧担任监制。实际上具体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的“深圳新闻影视制作中心”主任刘奇光负责。我参加统筹和负责协调工作。
要在影视创作和制作上真正做到有所创新,并且能够达到艺术和思想主题上高度统一,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很大功夫,付出很大努力和做出许多。并且因为是几个大单位合作,协调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负责撰稿的《日报》记者张胜友,专程从赶到深圳体验生活,搜集资料素材。他住在深圳迎宾馆,经常冒着酷暑到深圳的有关部门、单位调查研究。深圳市委宣传部当时只有一辆面包车,有时可以派给张胜友用,有时则只能借一辆自行车让他自己满街跑。我们还多次邀请部分深圳特区的“开荒牛”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开座谈会,给张胜友讲讲一些生活的历史故事,为他提供历史素材。负责制版的深圳新闻影视中心主任刘奇光,工作单位和家属都在深圳。为了不误“献礼片”的制作,他不等影视片的剧本出来,就赶到长驻,为《历史的抉择》制片做筹备工作、组织工作,日夜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