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这组纪录片《镜子》火了,总共3集,90分钟,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击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
历经10年策划、两年摄制,纪录片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81天“”,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亲子教育专家张国维博士曾说过同样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
面对教育机构的人,张钊以为是被送去给杨永信那样的人做电击,拼命挣扎,还对父母。为什么辍学?父母说,都是因为早恋。培训老师说,这不是根本原因。他们摇头:他在骗你们。
心理学解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亲子关系就会出现大问题。当孩子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张钊父亲眼睛红了。是啊,以前怎么都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跟感受呢?
在这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家明的父亲是位企业高管,穷小孩出身,他相信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好的出,因为自己就是这样一奋斗过来的,对孩子寄以厚望。
我考试前他们都说“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每次考试完,他们又说“等我们有时间了带你一起出去玩”。他们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买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
心理学解读:孩子自身就具备向上的潜质。这是一种生命力,如同植物趋向阳光,需要空气和水。当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和引导,就会两个方向,别人或自己。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用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其次,情绪是人最真实的心灵窗口,当孩子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时,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
看上去一脸老成平静的他,妈妈却说他经常骂她“贱”,还会动手打人,并且爸爸一直躺在那里没有。
这一切的反差,从孩子那里可以找到答案: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就她是对。我爸和她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就会用。
心理学解读: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年幼时,这个过程比较容易逆转和纠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上升,父母可以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小,乃至接近零。张国维博士认为,尤其是0至14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很多事情将耗费数倍地时间和精力、甚至无法。
反观家明的爸爸在学习之后,开始积极和改变:允许孩子尝试背包客、请假陪孩子玩、给孩子买以前不允许的宠物......
做出改变后,父子之间距离拉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还会游戏,爸爸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能改变他……
他的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妈妈给人做保姆。“我是农村的,为了挣钱不得已离开孩子,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心理学解读:厦阳父亲的话让人有些无奈,这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的,我们要挣钱,我们要工作,怎么能顾得了孩子。加上教育水平和认知有限,他们不懂得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对于多数的父母而言,工作不能成为忽略孩子教育的理由。毕竟,没有任何事业的成功,能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纪录片,给父母们上课的咨询师说:“我们开车需要考驾照,做心理咨询师需要考资格证。而我们做父母,这个我们一生做的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去学习就直接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