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却意外让问题少年说出:“我只是你们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你们的样子!!”
家明说:他们总是把自己想法到我身上,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连骑车骑什么都要。每次我的要求还没说完,就会遭到。
泽清说:我妈脾气比较暴躁,花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讲到最后,她一定都说自己是对的。我爸跟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都会用。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说:“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力。”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映照出父母行为的错失。可是,父母是不爱孩子吗?为什么明明是爱,却变成了?
父母是过来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身上,并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才愿意管你,我为什么不去管别人的孩子?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啊。以爱的名义,似乎干什么都是合理的,哪怕是孩子。
可是,没有谁愿意永远过一种别人定义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当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就会反向形成。
可是,孩子到底是你的,还是他自己的?把爱物化了,“你是我的孩子”和“你是我的杯子”有什么区别?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不是杯子,不是谁的私人物品。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一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父母的行为缺失:孩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结交坏朋友、甚至有倾向等行为,有没有反观自己,是不是父母关系失衡?有没有父爱母爱缺失?
有部分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托付给老师,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能自生自灭,这种情况下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是不可控的。
父母都爱孩子,爱的方式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而这些不一样的互动方式成为了孩子不一样的内在解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与价值观,孩子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轨道,你准备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呢?
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了双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