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精心排演的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在易俗大剧院进行了首演。该剧是易俗社文化体制后,继《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之后的第四部新创作剧目,同时也是第一部古装剧。陕西戏曲官微团队第一时间走进演出现场,对导演、主演、剧评人、观众进行了采访,全方位、多角度为您呈现这出戏台前幕后演出情况。
《李白长安行》讲的是大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被招为翰林入朝。在长安,李白遇到了科考时谈论了边关书禁的薛仁,得知其因挚爱的花燕入宫而不能相守。李白献诗《清平调》,使唐明皇杨贵妃大喜,他趁机劝谏唐明皇成全薛花二人的爱情,并能够书禁。谁知李白的劝谏惹恼了唐明皇和宰相李林甫、太监高力士,导致薛仁被关,自己也被。而李白却一再,最终唐明皇被李白的所,在杨贵妃的劝说下放薛花二人出宫团圆,并同意书禁。而李白也在此过程中看清了自己入朝只是为消遣助兴,并不能施展才华为国效力,最终辞官归隐江湖。表现了李白作为诗人,为促进丝文化交流、成全薛仁花燕的传奇爱情而不惜的品格,塑造了极富感的诗人形象。
在该剧中,饰演李白的是易俗社青年演员屈鹏。作为一名80后,第一次在剧中挑大梁,屈鹏表示压力很大:“以前的老戏都是跟着老师演,自己只要认真学就可以,但是李白这个人物形象在全国的戏曲中都很少有,我没有可参考的。所以让我去演这样一个大文豪的角色,真的不好把握。多亏在导演和惠社长的帮助下,我看了很多的关于李白的书和文章,让我一点一点找感觉。所以这部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从零开始,去发自内心的认真揣摩和刻画人物。”
曾经,为了找到诗仙李白往日似醉非醉的感觉,从不喝酒的屈鹏在私下里第一次端起酒杯,谁知道三杯酒下肚,自己感受的不是微醺,而是头重脚轻踩棉花的状态了,但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好这个角色,他只能拼了……
《李白长安行》演出主力阵容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承担。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沈斌担任总导演,作家阿莹编剧。该剧从最开始的剧本创作到如今与见面历经两年多时间,梦见老虎咬人其间已经十易其稿。在导演沈斌心里,目前在此剧只做到他设想中50%的高度,一方面,演员的表演,音乐舞美灯光等等都要继续提高;此外还要举办专家座谈研讨,从作品的文本、人物的处理、事件的发展等进行全面提升。易俗社惠敏莉社长也认为该剧从合成、配合、文本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只有经过不断打磨,才能真正的出人出戏。
秦腔《李白长安行》全剧演员近50人,也起用了大批青年,整个剧组无论从舞美还是演员阵容方面都呈现出年轻化的状态。对此,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想通过这部戏以戏带人、以戏促工,能够让我们的演员在技术含量上和四功五法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对于这部新创大戏启用年轻演员,总导演沈斌说:“首先剧种发展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一个剧种想要长久不衰,必定要有传承和发展,现在的年轻人跟戏曲的距离越来越远,也是有各种原因,如果有跟他们同时代的新演员出现,大家都有同代人的经历,距离就会拉近,所以戏曲舞台上必须要有年轻的血液和时代的风貌。”
西安秦腔剧院党委、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雍涛表示:“去年是大唐建都长安1400周年,我们打造这部秦腔大戏,正希望用秦腔这种本土艺术形式,以长安的文化底蕴与丝文化交流为背景,讲述李白在长安的这段历史,彰显文人情怀和时代。”
来自灞桥的一位年轻戏迷在看完戏后告诉小编:“我觉得这部新创大戏的乐队效果非常震撼,整个舞台的服装道具灯光效果呈现出了大唐盛世的感觉,能把我们带入到剧情中去。但我觉得整个故事情节比较平,因为我喜欢看大起大落的戏,如果这方面再足一些,我觉得就更好看了。”
工作者,《2018中国戏曲大会》总冠军李想在看完这出戏之后也从剧评人的专业角度对此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李白长安行》的创作演出延续了西安秦腔剧院一贯重视本土题材创作的传统。西安秦腔剧院所辖易俗社和三意社的创作特别是现代戏创作,对本土题材情有独钟,从初期的《西安事变》《日本女人关中汉》《空海在长安》《白鹿原》,到西安秦腔剧院成立之后的《秦腔》《杨贵妃》《易俗社》,以及新近推出的《司马迁》《李白长安行》,都是选择发生在本地的题材进行创作演出。这种选题反映的是西安的秦腔工作者关注本土文化、深耕本土题材的创作倾向,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彰显地域风貌有很大作用。
第二,《李白长安行》的演员队伍体现了“边学边演”、“以演带学”的风气。舞台上除了相对成熟的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之外,班众多年轻面孔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现在看来,班已经取得较为长足的进步。《李白长安行》给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其成长。
第三,以秦腔形式展示诗人李白的一段浪漫经历,对于西安打造“梨园之都”和“唐诗之城”具有一定意义。近年来,西安结合唐代梨园典故,提出打造“梨园之都”的构想;结合唐代首都地位,提出打造“唐诗之城”的构想。而作为诗人的“李白”和作为戏曲的“秦腔”,以《李白长安行》的形式结合,则为两个构想的结合提供了捷径,即“诗人的戏曲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