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音青年歌剧团复排版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沪上连演两晚,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对原版进行了二度创作。图为演出剧照。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作家儒195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问世后曾引发轰动,话剧、曲艺、电影、电视等改编版不断。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总政歌舞团据此排演了同名民族歌剧,历演不衰,是为中国歌剧舞台上的常青之作。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复排了此剧,野火春风又吐新芽。12月18日、19日,该剧在上海星舞台连演两场,演员均由上音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担纲,这也是上音民族声乐专业首部由学生出演的歌剧。总政歌舞剧音乐原作者、作曲家王祖皆专程从赶来上海看演出。
演出剧照。剧情由女大学生陈瑶收到了爷爷的生日礼物展开——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打开书本,她的思绪回到了1942年初冬的抗战时期……
因为故事发生在,歌剧中的音乐以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兼以晋、鲁、豫地区音乐,以及日本音乐加以嫁接组合。
与一般的复排不同,上音在舞台、服装、灯光设计、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对原版进行了二度创作。同时,对剧情发展进行了全新构架,将原本的25场戏改为4幕8场,戏剧结构紧凑不少。舞美的改动尤为突出。舞台正中矗立数级古城台阶,从始至终维持不变,只靠背景处的影片替换暗示场景变换,现场伴奏的上海爱乐乐团分列舞台两侧。这是复排之初,创作团队已想好的舞台设计。导演王景彬认为这样设计的好处有几点,“舞台更紧凑了。如果将乐团放在乐池,会对演出场地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费用增加,还会演出空间,有些剧场去不了。”
考虑到沪上观众的观演习惯,剧中的服装设计也更符合海派文化的审美。另外,部分角色和情节也做了处理,比如,原本贯穿全剧以旁观者身份出现的女大学生陈瑶,在复排版中只在开头结尾出现,因她引出整个故事,再以她收尾,前后呼应。
演出剧照。中国经典歌剧不少,为何选这部复排?全程在幕后支持学生排演的上音声乐歌剧系教授方琼说,过去的民族歌剧如《江姐》、《洪湖赤卫队》,人物均是“高大全”,多由一位女主角担纲主演,她们没丈夫也没家庭,是纯粹的者形象,因此造成了歌剧声部不齐全,光有女高音,其他人则少有唱段,“《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声部比较全,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都有,剧中8位主演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核心唱段,比原来只有一位主人公要丰富得多。”
王景彬则称,一来因为剧中经典唱段多,人物众多,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登台机会,让他们从学生到演员这步走得更快。二来,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这是一堂再合适不过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们可借此了解历史和英雄人物,带动爱国主义,这比上一堂简单的课更有实践性。
自8月20日开始,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复排历时整整四个月,演员覆盖了上音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专业大一至研三的学生,A、B组加上合唱团共57人参演。“训练非常艰苦。”王景彬介绍,因为学生以前都没演过完整版歌剧,从手眼身法步到每一句台词,学生都是从头开始训练。王景彬一旁观下来颇为,“之前男女学生握个手都不好意思,后来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拥抱等亲密戏份。”
为体会抗战情绪,学生们拿出了原著小说,分析人物,研究历史,把其他院团演过的歌剧版看了个遍。老师们退居二线,为学生保驾护航,除了示范表演,他们还担起舞台监督和声乐艺术指导。方琼为学生们的声音做了整体把控,为每位参演者单独上课,进行声音处理,训练他们声音的统一性。
演出现场,金环英勇赴死,银环手刃高自萍,杨晓冬与老母诀别,莫不引起叫好与掌声。首演当天,王景彬观察到下了台的学生们瘫在后台,抱团哭成一片,“他们的表演不是用所谓的演技,而是用心表演,完全投入了真情实感。”作为久经舞台的职业导演,王景彬面对舞台通常很冷静,但看到这一幕,还是控制不住地落了泪,“你能感受到那种团队,那种爱国主义的奉献。”
“在戏剧演出的细腻程度上,他们不输给任何人。”王景彬显然对学生最终的表现很是满意,“如果说演员在演出中投入的情感力量满分为10分,他们给出了12分力。”
方琼说,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建六十多年来,这是第一部完整的由学生出演的民族歌剧,“歌剧包括表演、歌唱、台词、手眼身法步等训练,我们本科学生的课程设置里有舞蹈课、形体课、台词课、表演课,怎么把这些知识综合体现在舞台上?最好的手段就是排演歌剧,这部剧把学生在课堂与舞台间的距离缩短了,能让学生知道这些表演功能是为什么目的服务,每一位主课老师也能得到锻炼。”一心一意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