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电影《大轰炸》让的普通人在历史中熠熠闪光

※发布时间:2018-6-8 12:06: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日上午10:30,响起了长达十几分钟的防空警报声。这是继1998年确立防空警报集中试鸣放的传统之后,第20次以这种形式悼念在“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同时也提醒勿忘历史,热爱和平。

  “重庆大轰炸”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最的之一。1938年初,随着南京国民各机关的西迁,日军大本营做出了“以空军对陪都重庆的无差别轰炸,中民抗战意志”的。经过几轮试探性轰炸过后,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漫长轰炸开始了。“地毯式轰炸”、“月光轰炸”、“疲劳式轰炸”……一颗颗燃烧弹投向的山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这期间,发生在1941年的“六·五隧道惨案”中外:近万名进入防空洞轰炸的市民因长时间高温缺氧伤亡惨重。此案与1938年6月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1月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这也是将重庆大轰炸纪念日的日期设定在6月5日的原因。

  在每年的6月5日这一天,除了拉响防空警报这一动作,一些民也常会自发前往位于较场口的大隧道惨案遗址,去祭奠战争中逝去的英灵,感谢他们曾经的坚守。而今天上午,重庆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祭奠者。

  他们是电影《大轰炸》的主创人员,受到相关部门的邀请,在纪念日当天,为民代表进行了一次特别放映。

  同往年的纪念活动相比,今年邀请到这样一部关注度颇高的电影作为向人民致敬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地方在探索与民族创伤有关的祭奠活动、塑造城市记忆甚至民族记忆的形式创新之一。而在此过程中,电影的角色超越电影,也不禁让人追问,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如何塑形民族记忆?

  “它(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该定义立足于“想象”这一人类动作,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以及任何群体认同形成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过程。所以, 在安德森的观念中,“想象的共同体”并不是虚假意识的产物,而是与社会实践不断产生勾连的社会事实。

  在各个个体、各个群体做出的不同社会实践的碰撞中,上层话语权的拥有者在现代性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中成功掌握了大众传媒的发散与辐射特性,因而能更为容易地推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构建。而影像,自然是大众传媒中最常被借用的一种。

  细数之前与重庆大轰炸相关的影视作品,较为知名的有两部央视出品的5集纪录片《重庆大轰炸》和《炸不垮的城市》,以及一部展现中国空军为抵抗日军英勇殉国的纪录片《冲天》。

  和传统纪录片的“史料+旧影像+解说”的模式不同,《冲天》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动画元素,加上金士杰、张艾嘉等配音演员的温柔声线,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娓娓道来的动人。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获得了9.2分的超高分数,并入选了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可见,观众们对该类题材还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肯定的。

  如今,距第一部真正较为完整地呈现重庆大轰炸这一事件的纪录长片《苦干》(1941年,由在华美国人雷伊·斯科特拍摄)的问世已过去了77年之久,《大轰炸》却是首部全景式展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剧情长片。影片将这6年零10个月内重庆人民经历的不可名状的恐惧和他们乐观豁达的浓缩在两个多小时中,以通俗易懂的大众传媒形式讲述民族记忆,也就自然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努力构建者所青睐了。

  本文由325游戏 (www.325qp.net)整理发布

关键词:历史情节电影
无需注册的好用梯子